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省教育学会给我们每位参赛老师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可以说科利亚的这只木匣,我是整整抱了一天半,到现在还舍不得放下来。作为一名即将迈入中年的青年教师,今天是第一次和新教材有了亲密接触,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考验。从今天的课堂中走出来,我的心里满是激动,既是为了采荷二小315班的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同时也是为了从参赛中走来的自己,无论成败与否,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在这里让我完成了梦寐以求的语文教学之旅。
执教《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科利亚的木匣》是编排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告诉了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但是《科利亚的木匣》篇幅较长,段落较多,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依次教学就无法凸现文本的特色,因此,把数字作为研读主线,作为切入口,充分利用这一因素,使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是我这节课教学例文上的一个亮点。围绕这一亮点,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这堂课上首先抓住什么是匣子,在理解木匣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让学生知道除了木匣还有铁匣、竹匣、藤匣,甚至还可以引申为话匣子,抓住了匣子这个中心词提炼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匣子里有什么继而带着这个问题,去扣及文本,感知这只匣子在故事情节中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接下来整堂课的教学主线就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既抓住文本的数学知识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二、扎扎实实促发展。主要表现在识、悟、读、说、写五个方面,在识字词上,根据中年段的特点,我采取的是随文识字和词,把字放在句段中,读准并理解音形义,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冰鞋、斧子、手锯这几个词,在语境中读准,在语境中知道这些都是科利亚的小玩意,使学生在识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羡慕、高兴、好奇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以语言为抓手,顺学而导,自然巧妙而又灵活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读书上,对于整堂课而言,我处理了读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初读,目标是读通顺,读懂匣子里面的内容;第二层次是深读,借助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写了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故事;第三层次是细读,抓住描写埋和挖数字的句子去品读。整堂课就突出一个“读”字,以读来通课文,以读来解文意,以读来品人物,以读来悟道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朗朗读书声;其次课堂中我还注重了朗读的指导,尤其是注重朗读过程的指导,在默读上是引导学生边读边划边思考课文中有哪些数学知识,在说和悟的环节中借助板书让孩子对文本有深入的体会后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振,让孩子去说去交流。比如从四年前妈妈从家门口走了三十步去埋箱子,四年后还是走了三十步挖到了箱子,看了这组板书你看出了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感悟到算术的有用;科利亚四年前在家门口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四年后还是走了十步却挖不到木匣,进而体会出人是在长大,步子在变大。这样一环一环让学生感悟出人在变,事物也在不断变化。最后在教学环节中我安排了巩固识字教学的环节,中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虽不像一、二年级作为教学的重点,但也不容忽视,绝不能认为中年段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蜻蜓点水式地处理写字。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还是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随着事物的变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到了,至此,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这节课也让我懂得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学习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大家常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也如此。但是由于孩子接触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所以对学情把握还有欠缺,我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中能与孩子们有更自然的磨合与交流,更关注孩子们课堂生成的细节,同时我还是会继续带着这只木匣回到绍兴,审视自己的成败得失,继续追寻新的目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2一、 说教材分析:
《小蝴蝶花》是“二期课改”第五册中的一篇教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得是小蝴蝶花经历了从骄傲到自馁的感情变化,最后找到了心理平衡,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了。故事主要是通过小蝴蝶花的心理变化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结构相当清楚、完整。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小蝴蝶花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本学期从这一课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学会提问”的练习,重在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初步培养提问习惯,知道阅读课文要边读边思考。
二、说学生:
我班的学生活泼开朗,尤其是部分学生喜欢看课外书籍,乐于了解课文之外的有关知识,而且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他们也能将所学所知运用到课堂中来。其次在2年的小班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也能够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个别学生胆小、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现象。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中的八个生字和词语。
2.能理解“万紫千红”“自馁”等词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会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提出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
5.能体会小蝴蝶花心情变化和心情变化的原因。
6.体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因为自己的短处而失去自信”的道理。
(1) 难生能对小蝴蝶花说出自己的感想。
(2)学有余力的学生能结合自己谈谈感受。
注:重点、难点:
1.学生能体会到小蝴蝶花情感变化过程和心情变化的原因。
2.能学会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提出问题。
3.能体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因为自己
的短处而失去自信”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学生能掌握八个生字和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发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想象。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万紫千红”、“自馁”的意思。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用“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说一说”的学 ……此处隐藏22144个字……。
二、说教材分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山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护环境。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翠鸟》《燕子专列》,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这篇精读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座山清水秀的小村庄,由于人们肆意的滥砍滥伐,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最终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村庄卷走。它揭示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道理,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因此,本课题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我们研究这三个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课例。
三、说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学生在二年级学习基础上,主动识字的愿望非常强烈,字词的自学能力较强,并已基本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孩子们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认真听别人讲话,能听懂主要内容。在说话方面,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语句较连贯。片段写作已经没有太大困难,为下一步的完整习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99%的学生会读“郁、湛、犁、裸、扩、栋、咆、哮”八个生字,90%的学生能准确读写“森林、造犁、黎明、砍树、扩大、柴烟、咆哮、裸露、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12个词语。
2、95%的学生能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裸露、咆哮、没喘气儿”的意思,并能抓住“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裸露、没喘气儿、咆哮”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9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村庄美”和“发生变化”地句子。
4、100%的学生能通过对小村庄故事的感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五、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村庄美”和“发生变化”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裸露、咆哮、没喘气儿”的意思。
重点的依据是只有理解掌握了重点字词,才能理解小村庄的变化原因,感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小村庄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难点的依据是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对孩子来说小村庄的变化过程较抽象。
六、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与学法上谈谈。
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而本课篇幅短小,语言简洁,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师作为引导者参与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观察、谈话、音乐渲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思结合,以情启情,以情启智;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法: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课程理念,我采用让学生自主预习、小组合作、想象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另外,通过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
七、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次磨课所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我先来说说学生课前预习。
在备课过程中,为将学生预习落到实处,我从读、写、思三个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精心设计了自主学习单。
1、“读”做“基石”。
为使预习更加有效,我在“读”这方面帮助孩子们明确了方法及要求。比如:通过查字典或借助拼音进行生字词的认读,要求能够读正确、读熟练;通过反复读难读、难懂的部分进行课文的朗读,并让家长督促,让学生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孩子们知道了方法,明确了要求,能够有效地读会生字、读通课文,“读”便成为预习与课堂教学的基石,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2、“写”做“工具”。
语文学习,“写”是必不可少的。在设计这一预习环节时,我提倡家长的参与。有了家长的关注,孩子能够及时掌握写错的字词。这样,不但为课堂学习课文扫清障碍,还能使掌握好的字词成为学习的工具,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
3、“思”做“桥梁”。
预习中,学生通过思考,根据提示概括课文大意,看似简单,实际帮助学生抓住了课文主线,为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反复品读架起由文本到感悟的“桥梁”。质疑环节让学生学会提问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力求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导入新课启动情智
第一环节,我开门见山,直接引出课题。
二、检查预习诱发情智
通过同桌合作、班级交流的方式,对字词的读、抽写和理解以及文章大意的概括进行检查,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以便灵活调整接下来的教学内容。
三、细读感悟生成情智
这部分,我分为两个层面来进行教学。
1、对比感悟。通过音乐的烘托、学生悟读,不断感受小村庄之前的美与后来的消失;其中,我还设计了抓住“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没喘气儿”“咆哮”等重点词句,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汉字造字规律、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方法来理解,如“没喘气儿”一词,让描述今年暑假的大雨来理解,“咆哮”依据汉字造字规律来理解等,让学生感受小村庄发生的巨变,为小村庄的消失感到痛惜,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自主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思考:小村庄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并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并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此基础上引出重点词语及作者留白的地方,如用“谁家……谁家、一年年、一代代”进行说话练习,理解砍树的随意性、长久性。“不断……不断、省略号”体会到树木由多变少的变化过程,最后致使小村庄消失。
四、拓展思维深化情智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想象练笔,在学生们为小村庄的变化感到惋惜的时候,表达自己对小村庄里的人们想要说的话,活学活用课文中的词语及课前积累的词语,引起学生对环保的重视。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流程的设计,在设计和多次磨课的过程中,整个语文团队的教师畅所欲言,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智慧,给予我很大的鼓励与帮助。但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不能全部展示出我们团队集体的智慧,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在听课之后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